岐黄薪火润乡土:中医药文化扎根基层实践
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,中医药文化传播成为衔接传统智慧与当代民生的重要途径。山东中医药大学“岐黄新苗下乡团”利用暑期深入东营市多个区域,通过“校园—乡村—养老—广场”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,推动中医药走进生活、惠及群众,全面助力基层健康与文化振兴。
校园播種:中医文化浸润青春心灵
校园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。团队在东营市第一中学、广饶一中等校开展“杏坛育新苗”中医药主题活动,将《黄帝内经》的养生理念与黄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相结合,引导学生认识本地药材如蒲公英、罗布麻的实际应用。通过脉诊仪模拟脉象、舌诊图谱对照、以及“闻香识药”“触感辨形”等互动环节,抽象的中医知识变得可触可感。问卷反馈显示,绝大多数学生表达出对中医药的浓厚兴趣,阶梯式的“认知-兴趣-认同”培养机制有效播下了传承的火种。
图为团队成员在校宣讲
乡村服务:健康关怀赋能乡村振兴
团队深入花官镇草李村、六合街道老庙村等地,开展“本草惠农”健康行动。结合节气与农时,定制“四时养生历”,推出如夏至薏仁粥、霜降山药羊肉汤等地域药膳,提升村民健康意识。针对中老年常见的关节疼痛问题,团队推广“一穴一方”简易疗法,如按压后溪穴缓解腰痛,并发放穴位图解手册。村民家中常备艾条、红花油等中医药产品的比例显著上升,显示出健康干预的实际成效。
图为团队成员在草李村访谈
银龄守护:中医药提升养老质量
围绕老年健康需求,团队在花官镇和河口区养老服务中心实施“三阶干预”计划:通过体质辨识建立健康档案,开展耳穴压豆、雷火灸等对症服务,并传授“十指操”“叩齿吞津”等自助保健方法。数据跟踪表明,老人睡眠质量普遍改善,疼痛感下降。“中药香囊工作坊”不仅传授药物知识,更成为情感交流的载体,显著提升老人们对中医药的接受度和满意度。
图为团队成员在养老院按摩
文化扎根:多元传播构建长效机制
在花官镇文化广场,团队以“可带走的文化记忆”为主题,创新开展方言养生顺口溜、药材盲盒抽奖及家庭药圃推广等活动,使中医防病知识变得通俗易记。为巩固实践成果,团队与学校合作建设中医药文化角,为村卫生室培训“中医明白人”,并建立健康科普定期更新机制,切实延伸服务影响链条。
图为团队成员在
进行
调研
总结与展望
本次实践通过专业服务和文化传播双向发力,不仅在多类场景中推广了中医药使用,也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与健康自主能力。青年学子以专业和热情传递医者仁心,让千年岐黄智慧在新时代基层实践中绽放光彩。未来,应继续完善“校园-乡村-养老-公共空间”联动机制,推动中医药更深融入基层健康治理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文化与健康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