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5日,昆明传媒学院 “泗水绘梦 童耆共绘” 实践队11名队员在3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,来到了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南玉沟村开展为期一周的 “三下乡” 社会实践活动。实践队通过交流会、支教、红色墙绘、党员互动等形式,在乡村振兴一线践行青年使命,相关活动得到当地群众与基层组织的广泛认可。
图为初抵南玉沟村合照。吕文喆 供图
初遇:搭建交流之桥,锚定实践方向
实践队抵达南玉沟村后,首站与泗水县青年志愿者协会、南玉沟村村委会召开联合交流会。泗水县青年志愿者协会代表介绍了县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,重点说明乡村儿童关爱、老年群体帮扶等项目的实施现状。南玉沟村党支部书记详细通报村情:涵盖人口结构、产业发展及文化建设需求,同时南玉沟村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“护童成长”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。实践队队长汇报了团队组成与活动规划,明确将围绕 “一老一小” 需求,开展支教助学、文化建设、政策宣讲等服务。双方就活动场地使用、安全保障机制、成果转化路径达成共识,为后续工作开展建立制度化协作框架。
图为交流会现场。郑俞浓 供图
图为团队负责人刘铠源介绍团队组成与活动规划。郑俞浓 供图
支教:以爱为舟,载梦启航
在南玉沟村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,实践队开设的 “雏鹰课堂” 成为村内焦点。在南玉沟村的教室里,支教成为实践队与孩子们双向奔赴的温暖课堂。队员们化身“全能老师”,语文课堂上,用故事串联字词诗意,带孩子们领略文字里的山川湖海;美术课是创意的天地,队员引导孩子们以画笔为媒,绘出家乡的袅袅炊烟、村口的老槐树,还有心中未来乡村的模样;舞蹈课上,孩子的舞步乘着傣族音乐的旋律,传递着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情怀;手工课里,黏土在小手摆弄下变成灵动造型,风铃在孩子们的手中响起了悦耳的声音。孩子们眼睛里的光亮,是对知识最纯粹的向往。
支教不止于知识传授,更是心灵陪伴。课间,队员们与孩子围坐谈心,倾听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憧憬,用手机展示校园生活、城市风景,埋下“努力追梦,山高路远亦能抵达”的种子。当离别时孩子紧紧拽住队员衣角问“哥哥姐姐还来吗”,这份牵挂,便是支教最美的回响,让青春力量真正成为照亮孩童成长的微光。
图为团队成员伦文朔带领孩子们进行舞蹈练习。吕文喆 供图
图为孩子们展示绘画作品。刘铠源 供图
墙绘:执笔绘红,赋能乡风
为打造党史学习教育阵地,实践队在村主干道墙体实施红色主题墙绘工程。前期通过走访老党员收集素材,队员们以 “党在我心中,永远跟党走” 为主题,经勾勒轮廓、晕染颜料,将党旗、革命先辈形象呈现于村头墙面。11名队员分为 2个创作小组,日均工作8小时,累计使用丙烯颜料40余升,油漆20余升,完成总面积50余平方米的墙绘作品。其中,“党在我心中 永远跟党走” 主题墙绘长17米、高3米,以飘扬的党旗为背景,融入革命英雄等模范人物形象。绘制过程中,村民们不时驻足,老党员讲述的红色故事,指导队员调整细节,为墙绘注入灵魂。
墙绘完成后,墙绘成乡村新地标,这幅墙绘不仅成为了南玉沟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更成为了村民们接受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。村民路过会驻足凝视,孩子们围读墙绘旁的党史简记,让红色基因以直观生动的方式,在乡土间生根发芽,也让青春创意成为激活乡村文化阵地的密码。
图为团队成员王爽勾勒字体形状 伦文朔 供图
图为最终完成的墙绘作品 王炳宇 供图
党员面对面:聆听初心,传承使命
实践队组织的 “党员面对面” 座谈会活动,邀请南玉沟村6名老党员同志与队员中4名代表参与。老党员尤明泉同志回忆起曾经在边境作战的经历:“当时条件艰苦,战士们喝雨水、啃干粮,坚守阵地不退让。敌军轰炸安沛机场时,投放了子母弹、菠萝弹,无数战友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。” 他展示的军功章虽已斑驳,却见证着那段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。老党员们还讲述了战后返乡参与乡村建设的故事,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初心。尤明泉同志深情地表示,自从加入共产党,就如同登上了红船,一生都不能下来,永远不能叛党,要始终好好学习,积极奔向共产主义,坚定不移地拥护共产党。
实践队代表们认真记录,不时提问交流。实践队代表王琛照阳说:“老党员们在战场上不畏牺牲,回乡后默默奉献,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。” 老党员对 “为人民服务” 的质朴诠释,让实践队成员们读懂初心的分量;实践队分享的新时代青年使命与担当,也为老党员带来青春视角的思考。这场跨代际的对话,是红色精神的接力,让党的使命在乡土传承中,既有历史的厚重,又添青春的蓬勃。
图为尤明泉同志分享自身经历 王炳宇 供图
图为活动现场照片 吕文喆 供图
交融:青春赋能,乡土回响
一周的实践,是青春与乡土的深度交融。南玉沟村的土地,也以包容与信任,接纳这群青春身影,老人们的叮咛、孩子们的笑脸,成为队员们最珍贵的收获。
当实践队踏上归程,带走的是乡土馈赠的成长,留下的是青春播撒的希望——南玉沟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更炽烈,红色文化阵地更鲜亮,基层交流协作更紧密。
昆明传媒学院 “泗水绘梦 童耆共绘” 实践队的 “三下乡” 之旅,以青春为笔,书写教育帮扶的温情;以创意为墨,绘就文化传承的亮色;以初心为纸,铺展基层联结的画卷。这不仅是一次实践,更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,让 “三下乡” 的意义,在教育赋能、文化铸魂、使命传承中,落地生根,绽放光彩。未来,这份青春力量还将继续出发,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绘就更多温暖与希望的篇章 。(实践团队:泗水绘梦 童耆共绘 编辑:刘铠源 指导老师:熊煜 宣阳 原聪)
图为实践结束和孩子们的合照。吕文喆 供图